◆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强国建设,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发展优先位置,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 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全面幸福相互依存、相互支持。
◆“全民健身日”是北京奥运会后我们种下的一颗“梦想的种子”。时光荏苒,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前,人们惊奇地发现,这颗种子已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孕育出甜美果实。
◆ 文末附图片:“和奥运健儿一起燃烧卡路里!”
2021年夏季,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频频夺冠,全国全民健身热情持续高涨。
没有运动就没有生命。没有运动就没有健康。
2009年,为推动全民健身长期化、制度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国务院将每年的8月8日定为“全民健身日”。此后的12年里,我国全民健身公共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发展,“提高国民素质、实施全民健身”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体育强国建设,始终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位置,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处,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
没有全民健身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必须把人民健康放在第一位。”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健康大会上发表了这一重要讲话,为推进全民健身战略提供了方向性指导。同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要把人民健康放在第一位,为深入推进“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健康中国战略主题规划了未来蓝图。
全民健身、全民健康、全面幸福相互依存、相互支撑。
全民健身是实现全民健康的途径和手段,是全民健康的重要体现,是促进全民健康的有力工具。全民健康是全民健身的目的和取向,是全民健身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内化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中,共同构成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体育工作,推动体育改革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根据体育蓝皮书: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2020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共有体育场地371.3万个,总面积31亿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2平方米。我国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60万名,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1.86名;体育社会组织4.73万个,城镇社区平均每万人拥有全民健身场地3个。
“我们那个时候条件很艰苦,别说全民健身了,就是我们专业队,训练条件也很差。”作为1965年第二届全运会射击冠军,今年76岁的何庆雷感慨地谈起周边全民健身场所的变化。“那时候没有专业的射击服,为了不让心跳影响射击精度,我们不管夏天冬天都穿着棉衣训练。每天练习射击8个小时,除了午饭和短暂休息,一动不动,枪带把胳膊扎得青一块紫一块是常有的事,晚上还要跑10公里,锻炼体能。”
淡出体育圈多年的何庆磊依然保持着良好的锻炼习惯全民健身足球标语,他几乎每天都会去陕西宝鸡渭河沿岸的健身长廊锻炼身体。健身长廊可以开展篮球、乒乓球、门球、网球、广场舞等多项体育活动,各类全民健身基本器材一应俱全。
2021年7月1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健康中国行动实施进展和成效。新闻发布会透露,2020年全国健康素养水平达到23.15%,比2018年的17.06%提高了6.09个百分点,比2019年提高了3.98个百分点,增幅为历史最大。
数据显示,我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35%,城乡居民符合国民体质测试标准的比例达到90%以上。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人均寿命仅为35岁。如今,我国人均寿命已提高到77.3岁。
这一系列数字,见证着我国全民健身事业迈出的坚实步伐。推动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均衡发展全民健身足球标语,通过全民健身实现全民健康,进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中华民族正以更加雄伟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
“发展体育,增强人民体质”
2019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部署推进体育强国建设,充分发挥体育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重要作用。其中提到内容之一是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全民健身智能化发展,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早在1941年,毛泽东就为《解放日报》体育专刊题词:发展体育运动,提高人民体质。
据美国驻华友人乔治·哈特姆回忆,当时的革命圣地延安是一个神奇的地方。边区处于国民党军队的封锁之下,每根针线都遭到禁运。生活虽然艰苦,但大家都很快乐。当时的体育器材都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空地上立起木桩,钉上木板,装上铁圈,就成了篮球架;用麻绳编织排球网;用牛皮、羊皮缝制,里面填上棉线或猪鬃,就成了球。即使在最艰苦、最恶劣的条件下,也丝毫不妨碍体育的发展。
“在极其艰苦的年代,中国共产党人把体育、军事训练和生产劳动结合起来,中央领导带头参加体育工作,举办了延安‘五一’运动会、延安‘九一’扩大运动会,通过体育运动,增强了体质,磨练了意志,增强了团结,鼓舞了士气,为新中国体育事业的开创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陕西省委常委、延安市委书记赵刚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中央从全民健康的高度,多次要求和指示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1952年6月10日,毛泽东为中华全国体育联合会成立大会题词“发展体育,增强人民体质”,深刻揭示了体育的宗旨和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下称“46号文件”)提出“15分钟健身圈”,保障城镇居民参与全民健身的基本权利。进一步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拓展全民健身的内涵和外延,不仅需要“硬件”供给,更要“软件”服务跟上。《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了体育场馆设施建设、全民健身活动普及、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等九大重大工程。 目前,全国已建成国家级30个、一级204个、二级474个、三级1609个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约65万名。人们发现,不仅场地更多了,身边的运动指导也更加科学了,可以从事的健身活动也越来越丰富了。
陕西省西安市根据地缘联系、风俗习惯,将多个社区合并为一个中心社区,通过举办老年太极班、舞蹈班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组织社区居民参与全民健身运动。
“社区服务一体化,能更好地鼓励大家更加广泛地参与文体活动。原来一个社区参加老年兴趣班的人数只有170多人,现在这个数字上升到400多人。”西安市桃源路街道第一中心社区负责人周建玲说。
即将开幕的第十四届全运会,主题是“全民全运、共同进步”,将设置19个大项,不仅有乒乓球、羽毛球、网球、足球等项目,还有广场舞、广播体操、气功、太极拳等4个表演项目。如今的全运会,不仅是竞技体育精英的舞台,更是人民群众的体育盛会。
残障人士也可以拥有精彩人生。2021年,全国残奥会也将在陕西举办,这是全运会和全国残奥会首次同年同地举办。“这有利于让更多人了解、关注残疾人体育,让更多残疾人凝聚起心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残奥会冠军翟翔说。
将全民健身融入日常生活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0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人均寿命和全民身体素质显著提高、体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体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不可或缺的要素。
在商业建筑密集、地价极高的西安碑林区,各类体育场馆超过500处,全民健身路径359条,其中包括多片在特定时段免费向公众开放的足球场。
西安印象城科维奇足球公园工作人员张泉告诉记者,公园拥有两块甚至能达到亚足联认证标准的足球场,允许人们在“15分钟健身圈”内免费在国际标准场地上踢球。在公园举办的相关足球赛事中,除了专业的运动指导,还有细致的医疗、安保和防疫措施。
丰富多彩的赛事活动促进了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46号文件”明确提出积极扩大体育产品和服务供给,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全面发展,我国群众体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群众体育参与人数不仅不断增加,而且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从形式多样的城乡运动会到全国性群众体育赛事,群众体育呈现井喷式增长。
如今,无论“户外”还是“居家”全民健身足球标语,全民健身的理念和意识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线下群众性体育活动减少。2020年1月30日,国家体育总局发布《关于大力推广科学居家健身方法的通知》,要求疫情防控期间利用各类媒体广泛宣传居家健身重要性,推广居家健身方法,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据统计,自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在全国开展促进体育消费试点以来,已有十多个省和有关城市组织发放体育消费券,财政投入超过9亿元,参与的市场主体超过5000家,参与体育消费的人数超过1100万人,拉动体育消费近100亿元。
▲宝鸡市体育场,陕西省千阳县延吉小学的学生(前排左)与宝鸡酷少年足球俱乐部的小球员比赛(5月23日摄) 李艺博/本刊记者
迈向更美好的生活
当今中国快速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不断提高。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为了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必须不断设定新的阶段性目标,沿着正确道路一步步前进。
近年来,我国在公共健身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与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体育服务供给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存在矛盾,不同地区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象仍然存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人民群众对体育发展的期待更加迫切,为公共健身服务体系下一步发展明确了方向。
推动建设更高水平的公共健身服务体系,是一项群众工程、一项民生工程,要努力使之更加亲民、更加便捷、更加普及、更加均衡、更加智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体育发展成果,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在体育领域的获得感。实现这个目标,还需要我们在多方面下功夫。
一是继续实施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补缺行动。组织开展全民健身设施现状调查,公布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非体育用地和非体育建筑清单及指南,利用好城市公益性建设用地,盘活城市闲置土地。通过“新建”增加总量,科学合理布局,充分利用城市“金边银角”,建设小型、简易、便捷的体育设施,让人民群众能亲近、能使用。通过“管养”保证质量,明确维护管理责任,建立检查维修机制,对年久失修的全民健身基础设施进行修缮。通过“开放”提高效率,进一步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免费或低价开放。
二是继续加强全民健身科学服务指导。充分调动各类资源,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高密度、多渠道、通俗易懂地向群众传递科学健身知识和服务,引导群众科学健身。加大线上科学健身方式研发和推广力度,充分发挥社会体育指导员作用,积极开发使用全民健身APP。
三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积极开展群众性小型、丰富多彩的健身赛事活动,推动更多体育项目进社区、进基层、进校园。探索建立多主体参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竞赛机制,推动制定竞赛指南、竞赛规程。大力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办体育。运用改革思维和改革手段,破除阻碍资源配置的体制机制、观念约束、利益约束,建立健全政府、社会、市场有机结合的协同发展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体育产业。
足球录像
足球集锦
足球新闻
足球直播网 Copyright © 2024 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京ICP备2024053714号 联系我们
足球直播网内容由互联网收集整理,仅供参考,链接导航跳转不存储制作任何内容。